|
日前,在南宁横州的中国·茉莉小镇茉莉花交易市场,花农们卸下肩上一袋袋茉莉花,不挤不嚷,只轻点手机查看花价,对着智能秤轻轻一扫,片刻就完成了交易。“嘀”一声响,货款实时到账。
这一幕,正是南宁智慧农业生动缩影。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,到指尖轻点、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,AI,已成为农民手中实用的“新农具”。一个个智慧的AI帮手,正悄悄走进田间地头,帮着农人种地、管地、卖货,让传统农事焕发出新鲜活力。
智慧种地:庄稼有了“贴心管家”
种地,首先得照顾好庄稼。在横州成片的茉莉花田里,多了一些“新玩意”。智能摄像头像站岗的哨兵,时刻观察着花苞的长势,能准确判断出哪些今天可以摘了;地里的物联网设备则像敏锐的触角,感受着土壤是干是湿,智能进行灌溉。“我们开发的‘数字茉莉’平台是以AI技术为引擎,搭建数字农业、数字交易、数字服务、数字政务四大板块,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服务体系。例如,利用‘数字茉莉’进行智慧灌溉与标准化种植,花农灌溉作业效率提升5倍,茉莉花能多开一个月的花。”广西慧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简称“慧云公司”)运营经理谢芬表示,这相当于给花农延长了赚钱的时间。
不只是在花田,在隆安县丁当蓝莓园基地里,AI帮手同样在忙活。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捷佳润”)开发了一套“农业数字大脑”平台。有了它就像请了一位从不休息的技术员。
“系统每天自己到地里‘转’一圈,生成一份科学报告,告诉我们哪块地缺什么营养,水该怎么浇。”该公司企管中心总监陈秀娟介绍,有了这位“贴心管家”的精准照料,这里的蓝莓比别处早了半年成熟,抢“鲜”上市,卖出了好价钱。据统计,“农业数字大脑”平台的覆盖土地面积超200万亩,带动2.7万个农户,覆盖全球近千家农场。使用“农业数字大脑”种植管理,农户普遍能省水30%、省肥20%、省下50%的人工。
随时请教:农技装进“口袋里”
无论是“数字茉莉”还是“农业数字大脑”,这些AI平台都链接了气象部门,将当地最细致、最精准的气象数据提供给农人,让他们知天气、行人事。
种地难免会遇到麻烦,比如虫害、叶子发黄。过去,农民得跑去问专家,或者凭经验乱打药。现在,他们有了揣在口袋里的“AI老师”。
打开“数字茉莉”小程序,对着有问题的茉莉花病虫处拍张照,AI马上就能告诉你这是什么病、该用什么药。“用了这个,打药更准了,能省下不少药钱,也对土地好。”谢芬说。
种得好,还要卖得顺。以前,花农们最惦记也最头疼的就是市场行情,生怕去晚了卖不上价。如今,有了AI智慧助力一切变得简单了。
在茉莉花交易市场,花农们井然有序。如今,他们一到市场,把茉莉花放上智能秤,扫码,看屏幕上的数字,确认收款,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。刚卖出四十多斤茉莉花的花农蒙祯幸感慨道:“就像在超市扫码买东西一样方便,钱直接到银行卡,又快又安全。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实时价格,卖花、查价、收款都方便,实用得很!”茉莉花收购商詹洪兰同样表示:“数字茉莉平台配合智能秤使用,不仅方便我们统计做账,也简化了打款流程。”
“数字茉莉运营至今,超20万花农在平台注册。”谢芬表示,“使用数字茉莉平台,每一笔交易在系统里都清晰可查。以前这些数据很难实时汇总,现在一目了然。”这些过去零散难计的“花账”,如今汇成了精准的产业大数据。清晰的账本也为政府服务和产业决策提供了依据。茉莉花产业税收从几年前的千万元级别,跃升至如今上亿元规模。
值得一提的是,慧云公司最新研发的茉莉花质量智能检测设备已进入试用阶段。在横州一茶厂,记者看到工人只需将茉莉花倒入设备,花苞便顺着轨道滑过智能摄像头。通过AI视觉识别与智能算法,机器人可自动对花苞进行精准分级,有效提升收购效率与品质控制的精细化水平。
走向东盟:南宁经验“出门”去
在南宁本地越用越好的这些“AI帮手”,如今也准备到更远的地方去施展拳脚了。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窗口,南宁的智慧农业模式,正吸引着邻国的目光。
|
|